ZKX's LAB

古时啸是吹口哨?从巫文化到名士风流,一口气搞懂啸在古代的转变

2020-11-13新闻17

不知道

大家发现了没有,有时候我们在看古籍文献或者古代诗词时,常常会看到出现一个叫“啸”的字,而且这个啸经历过不少的转变,魏晋时期,名士有这种特殊的技能,看样子还挺推崇。

比如在

陈寿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中写

诸葛亮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这里写

诸葛亮

喜欢抱膝长啸,在一般人的理解里,会直接理解成抱着膝盖仰头喊叫,但真实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满腹韬略的人,常常独坐长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他在问天?还是在吐纳?又或者是在等待?

后面的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他是在等待,他等一个人,一旦倾心,便是一生!

名士风流,天生便刻在骨子里。

宋朝

苏轼

约人去玩,可是这天下着雨怎么玩?下雨才好玩啊,

《定风波》

走起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看这股子潇洒劲,看看这样的生活。你看到的是一段泥泞路,而他看到了一段诗词景。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啸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多用而且带着赞美的。但到了元明时期,这个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到强盗抢劫时,会先发出一段啸音,成了强盗的暗号了。

那么,这个啸究竟是啥?最开始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又经历了这么精彩的变化呢?

一、始,啸之初来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啸是什么,啸也就是用嘴吹出声音,用现代话说就是吹口哨,但其实又并不完全是口哨,而是一种独特的发声,直接称为口哨是轻浮的。当然,我们在一些文献里,常常会认为就是口哨,东汉

许慎

在《

说文解字

》里这样说:

啸,吟也。蹙口出声也。

三国魏时,

周成

《杂字解诂

》中这样解释:

啸,吹声。

远古的时候,啸多和悲有关,同时也和歌有关。啸歌而起说的并不是大放悲歌,而是吟出来的悲伤曲调。没有字词,但有旋律,而这个旋律有可能是啸者临时自创的,也有可能是人们嘴里流传的。

在我国古籍文献中,关于啸的记载非常早,

《诗经》、《庄子》

中均有记载,但这个时候,多跟悲伤和鬼神有关。

《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

中记载:

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里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可以是:虽然我们不再相逢,愿你好日子歌里过。也可以说成是没有我的日子里,愿你平安静好。所以我们看这句话时,会发现这里这个

啸字

并没有特意有所指,而在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白华》

中则要明显得多: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这里我们可以说成是:边号边歌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我们可以看出来,啸歌多组合在一起,而且多用在悲伤的时候。另外咱们要解释一下,古本

《诗经·白华

》现在已经佚失,现在看到的这个篇章其实是有争议的,但咱们的题不在此处,故略过不提。

《庄子》

中这样记载:

童子夜啸,鬼数若齿

我们可以看出来,啸是很神秘的,而且多跟悲伤和鬼神有关。事实上,在汉朝以前,人们多把啸用来招魂,而且这需要特殊的人去展示这个技能,所以啸绝不仅仅是吹口哨那么简单。

东汉著名文学家

王逸

《楚辞章句》

中这样解释:

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也。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啸和呼一阴一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楚辞章句》

是最早为

《楚辞》

做的注释,这里明显有玄奇的味道。

所以,啸并不是现代人直观理解的吹口哨,这是一种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特殊发声,多被当时的巫所掌握,用来举行某处重大仪式或者招魂。最早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应该在远古部落之时就有,春秋战国时期有确切记载。

二、再,啸之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就是志怪流行的一个重大时代,那时候的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谈虚论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谈虚论玄并不是谈鬼说怪,而是一种借玄虚说某些别的事的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志怪小说最流行的时代,同时也是怪癖流行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名士,假如你没有点怪癖,那就有点不够格。

比如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

王粲

喜欢学驴叫,他死后,

曹丕

带一帮人在他的坟前学驴叫送他,这就是著名的“

鸣驴送葬

”。换句话说,那时候的人多推崇个性,很多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东西,在那个时候被他们称之为个性,名士习性。

而啸作为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技能,自然要被很多人喜爱,但能把这个玩好的却并不多。

比如东晋著名美术家

戴逵

《竹林七贤论》

中写

阮籍

阮籍,性乐酒。善啸。声闻数百步……籍常箕踞啸歌,酣放自若。时苏门山中,忽有真人在焉,籍亲往寻,其人拥膝岩巅,遂登岭从之……

阮籍

是竹林七贤之一,但他本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咱们不是考究历史人物,所以略过。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啸似乎有向口哨发展的意思,因为这个时候的啸歌和以前的那种招魂祭祀什么的已经完全没有关系。

南朝宋时

刘敬叔

《异苑》

中记载:

寻阳姑石,在江之坻。初桓玄至西下,令人登之,中岭便闻长啸,声甚清澈。至峰,见一人箕踞石上。

不管是

《竹林七贤论》

还是《

异苑》

中,写到的啸都仍然是一种技能,而且还非常特殊。这个时候虽然跟招魂没有了什么直接关系,但也不能把这时候的啸直接称为吹口哨,更多的是这时期的人继承了前人的这种发声方式。

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诸葛亮传中,他抱膝长啸如果解释成抱膝吹口哨显然是不妥的。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名士继承下来了这种特殊的发声方式,并且认为这是一种雅事,或者言志的方式。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非常受人喜爱,称为“

名士之啸

”,联想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理解出为什么,这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方式,有音而无词,看似没说话没议论什么,但全都在啸音里。而过了这个时代,啸的地位和原本的意思开始发生变化。

三、后,啸之消失

唐宋时期,啸的地位仍然不低,但会那样远古发声的已经不多,更多的是借着啸字来显示自己的情怀和志向。隋末唐初的

王绩

在自己押青韵的五言排律

《山园》

中写:

幽人养性灵,长啸坐山扃。二月兰心紫,三春柳色青。

宋朝

孔平仲

在自己押真韵的七言排律

《次韵和常父》

中写:

卧龙当日醉吟身,冷落天涯一旅人。早夕思亲增怅望,啸歌怀古更愁辛。角吹海上千山月,草入江南万里春。欲去尚留心未决,梦魂长在越溪滨。

唐宋之际,写啸的诗词很多,但多写古人长啸什么的,但这并不是最可悲的,这时期至少还可以借来言志或者抒发心情怀古的心思。最可悲的是,这是最后的辉煌,再向后,啸这种远古发音将最终消失,彻底变成口哨,唐宋是古啸最后的辉煌。

到了元明之时,啸已经成为了口哨,成为了一种强盗的暗号,不少小说里都出现强盗准备动手前就尖啸一声,然后动手。

从最开始的巫文化到魏晋时期的怀古名士之啸,再到唐宋时最后的辉煌,啸最终沦落为了口哨,一度成为强盗和匪徒作恶前的暗号之声,啸的经历仿佛是过山车。但我们又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发声方式的改变,这里面蕴含着从古到今,人们对事物看法的改变。

最开始的神秘到推崇,再到后来的沦为普通,从远古到现在,有很多东西消失,但也有太多新的东西出现,这是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追亿,但并不必伤怀,这不仅仅是啸的转变,同时也是进步和发展的必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