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小油旋 济南四代匠心人的百年传承

2020-07-22新闻4

鲁网7月22日讯一碗甜沫,一个油旋,这是属于老济南人的味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油旋已经成为泉城的特色美食,也体现着百年来老济南人对传统的偏爱。从16岁到54岁,做了一辈子油旋的济南人卢利华,将这道三代人传承的特色小吃发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她又把一手绝活儿传给90后女儿。

女儿商君(左)向卢利华拜师学艺

“有面儿”才能吃得上

在济南历下区宽厚里美食街内,一家名为“弘春美斋”的油旋店前人头攒动。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油旋制作技艺传承人,今年54岁的店主卢利华在38年间做过50多万个油旋。

说起油旋的历史,卢利华介绍,“最初油旋是清朝时期齐河姓徐的三兄弟在南京讨生活时学到的手艺,后来兄弟三人来到济南,将油旋制作技艺也带到济南,并依据北方人的饮食口味将油旋改成咸香味。清代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这样记载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据说,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里的油旋也很受欢迎。卢利华的师祖耿长银在文升园就是专门制作油旋的,曾给梅兰芳先生做过油旋;耿长银的徒弟苏将林后来是聚丰德的油旋师傅。1982年,16岁的卢利华进入聚丰德工作,被分在了面点部,跟着苏将林学习。作为最负盛名的济南油旋制作的师承关系,卢利华的手艺都是一脉单传下来的。

以前的时候,济南人宴请,要去很体面的三大饭店(燕喜堂、聚丰德、汇泉),而且很喜欢来聚丰德,就因为有正宗的油旋吃——不是当作烧饼那样的主食,而是精细点心。卢利华说,当年在聚丰德,油旋师傅只有一位,且制作技艺复杂,因此只有当宴席价格达到一定标准后,才有资格点油旋。“要是亲朋好友家有人过生日,能送上十个二十个油旋,那就是很有面子的事,因为这油旋不往外卖,只供聚丰德里的宴席,你能买到说明你有路子。”

油旋制作有12道工序、60层酥皮。

12道工序60层酥皮

2003年,卢利华离开聚丰德,创办了弘春美斋油旋品牌,“这个品牌很有渊源,我师祖以前自己做的品牌就叫弘春美斋,也算是一个延续和传承。”每天早上,她来到店里,和面、发面、擀皮,再拉成长面片,涂上花生油,对折后抹上猪油、葱末和盐,均匀地卷起来,揪掉多余的面,然后就可以放到鏊子上烤制,烙成两面微黄之后,再摁成小饼,放到烤箱里烤制。

提起制作油旋的工艺,卢利华的态度严谨且认真。她介绍,弘春美斋油旋制作有12道工序、60层酥皮,从制作到出炉,融入了浓浓的泉城特色。

小小油旋不过几两面,但是只有全面掌握这门手艺,才能制作出正宗口味的油旋。如今的卢利华能轻松做到手一抓就是一两面,上称一称分量丝毫不差。再比如油旋中的“旋”,要趁热的时候,用手指按压出来,放凉了再按压肯定不行。“很多人做的油旋不正宗,太硬了,扔到路上能把地‘砸个坑’,说白了还是学艺不精。”

卢利华不仅完整传承了济南油旋的制作工艺,还传承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8年间,她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面点高级技师、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油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做出的油旋,曾获得“最受欢迎老济南泉水美食”“济南名优风味小吃”“济南市‘名优面点’”等称号。

四代人传承匠心工艺

非遗油旋有百年历史,到卢利华已经是第三代传人。坚守38年,作为一名“匠心人”,卢利华直言,会一直守住这门手艺,做一个优秀的传承者,而不是孤独的守望者。“非遗油旋制作技艺不能在我这里没有传人了,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选。”她表示,“当年我师傅跟师祖学手艺,光是烧火看炉子就3年,天长日久的按压,手指上起了泡又生了茧,期间的过程既是对手艺的磨炼,也是对性格的一种磨砺。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多年来,找我拜师学艺的人不少,能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制作油旋费时费力,利润又不高,不如炒菜当大厨挣得多,如果没有点儿恒心,很容易耐不住寂寞和诱惑。

让卢利华惊喜的是,这两年,女儿商君开始主动跟着妈妈学习制作油旋。“从小在妈妈身边耳濡目染,油旋是伴着我长大的记忆。懂事儿后,看到妈妈的坚持,我也慢慢萌生出将油旋制作发扬光大的念头。”商君说,来门店光顾的除了游客,大部分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尽管店面先后搬了四五个地方,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始终追随着这个口味。”商君说,“我觉得自己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文化传承人。为此,大学期间我特意修了营养烹饪和工商管理双学位,就是让油旋制作也能与时俱进,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据山东商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