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日本侵略华北战事简述

2020-11-26新闻6

日本侵略华北的战争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至十一月九日)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镇压我国人民的抗日民族斗争,仍不断对我国发动进攻,其势力已逐渐深入到华北地区。至一九三三年三月,日寇先后侵占山海关、热河(今河北承德市)及长城以北地区;同年三月九日至五月二十四日,经过二个半月的“长城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城防线,侵入华北内地,逼近平、津。日寇得寸进尺,又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制造了芦沟桥事变,对华北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妄图完全占领我华北,进而实现其吞并全中国的狂妄野心。

一、日寇挑起事端,中日战爆发

“七·七”事变是日寇一手挑起来的。早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深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的声势不断高涨,已严重威胁和阻碍了其侵略扩张政策的推行。日寇为实现其以武力霸占华北的野心,蓄意制造事端,从一九三七年春季就在平津一带一再举行军事演习,越出驻扎区横冲直撞,日军多次有意向中国军队挑衅,企图挑起冲突。是年六月,日寇将平、津驻屯军河边旅团的两个多联队,调至北平郊区丰台一带七月七日夜,在靠近芦沟桥中国兵营的龙王庙一带举行军事演习,再次蓄谋挑起争端。当时,驻这一带的国民党军,未敢越出城门一步。但在演习刚要结束之时,日军硬说从头上飞过一发子弹:并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强占宛平城,限令国民党军无条件撤出。但其未等中方答复,就发起全面进攻,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所谓芦沟桥事变的起因,中日战争从此全面爆发。

二、战争概要经过

1、平、津弃守

当“七·七”事变爆发时,坚持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毫无准备。事变发生以后,虽仓促进行了一些消极抵抗准备,但仍幻想谈判解决。而日寇却毫无诚意,它利用谈判暗中向平、津地区增调兵力。当时,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兵力只有河边旅团,驻在平汉线北段及北平、丰台附近与分驻在冀察及平汉线北段的国民党宋哲元之二十九军对峙。事变发生后,日寇即按预定战略计划分三路大举侵入华北:一路由关东军派遣两个混成旅团,经热河向北平北侧地区进犯;一路以驻朝鲜的第二十师团经山海关,向北平南侧地区入犯;一路则以平、津驻屯军河边旅团为基干,部署在北平东侧地区,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另又从国内调来第五师团,经朝鲜入关,会合敌海军围攻天津、塘沽国民党守军。七月十二日,集结在北平郊区、丰台、通县地区的日军,在二百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在北平近郊发起进攻,但因日军援兵未到,战斗规模尚不大。至七月十六日,敌第五、二十师团,二十旅团,酒井旅团等五个师团先后到达北平附近地区,连同原来的河边旅团和伪满军等,总兵力已达十万人以上。援兵到达后,敌首先攻占了丰台和宛平。十八日,又分三路向北平进攻。二十五日,敌强令国民党赵登禹师撤离北平,未逞,遂于当晚对廊坊发起进攻,企图切断乎、津联系。在此期间,芦沟桥、丰台、南苑、廊坊等地守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但在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政策的影响下,守军不仅得不到后援,反而受到其上司责难和钳制。七月二十九日天津失守,八月四日又放弃北平。国民党守军全部撤出平、津、芦沟桥之间三角地带,被迫在永定河西岸重新组织防御。敌人在攻陷平、津之后,为解除后顾之忧,除以一部兵力扼守平汉线上之长辛店和津浦线上之独流镇附近地区外,集中主力向南口、居庸关方向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企图夺占八达岭要隘,控制平绥铁路。

2、南口及张家口地区战斗

八月九日,日军以第二十师团全部,第五、十两师团各一部及酒井旅团等,沿平绥线进攻南口。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由绥东经柴沟堡仓促东调南口后,遂以两个师会同由北平后撤的国民党守军扼守南口;另以高桂滋率两个师防守独石口、赤城、延庆、怀来一线。日军从正面进攻南口受挫后,即以主力一部攻击德胜口;另一部经门头沟、沿永定河向怀来方向进犯,企图迂回侧击居庸关、南口。汤恩伯即调王万龄师在南口以南向西展开,阻击迂回之敌,激战数日,日军于八月二十一日始突破守军防御,从侧后向居庸关迂回,并向怀来方向进攻,南口遂于八月二十六日失陷。在此期间,驻石家庄国民党军卫立煌之一部,曾往援南口,八月二十一日进至青石口(估为青白口,位于石景山西北30公里)被敌迟滞,该军未待到达,南口即已落入敌手。

与此同时,敌以关东军之本间旅团、铃木旅团进攻张北、张家口;另以大井支队,由沽源经龙关(县)切断平绥交通,并于八月二十日,突破长城要隘神威台口(估指龙关),遂又协同长城外各军,于八月二十七日攻陷张家口。

3、永定河之役及保定、沧州失陷

南口、张家口沦陷后,敌已解除后虑,遂分三路南犯:一路自天津沿津浦路南犯;一路由永定河上游迂回渡河,袭取长辛店、良乡;一路由北宁(今京沈)线上之廊坊方向,强渡永定河,从侧后迂回京汉线北端国民党守军。

日寇为夺取沧州,打通沧石线,于八月中旬,以第十、十六师团主力,分别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向南突犯,先后攻陷杨柳青、良王庄、独流镇、静海、唐官屯等地。九月十日,敌第十师团又突破马厂守军阵地,国民党之三十九师,即在姚官屯东西一线展开,掩护二十九军部队向南撤退。九月十八日,日军向姚官屯一线守军阵地发起进攻,至二十四日敌攻占沧州(县),尔后继续南犯,二十六日攻占冯家口,二十九日又占领泊头镇、东光、连镇等城镇。守军溃往德州方向。

在此期间,敌第十六师团主力,与国民党吴克仁军在子牙河、大城、文安之线对峙。九月十五日,吴军以主力向位于子牙河西岸的北赵扶、姚马渡之敌发起攻击,夺回该两点,敌退至子牙河东岸。敌援兵到后,于二十日起,又向守军反击,至二十三日,守军弃大城,退至牛各庄、牛庄一线。

由永定河上游渡河之敌,于八月二十一日,始与国民党军孙连仲部争夺良乡城及房山西北高地,经数日激战,良乡及房山西北高地失守,守军于八月二十七日转至马头镇、琉璃河一线组织防御。此时,北路之敌已占领涞源,并有出紫荆关攻易县之企图,直接威胁了在琉璃河地区的国民党守军。日军攻陷南口后,以第五、二十师团主力,加强了平汉线上的进攻力量,企图迅速攻取保定,进窥石家庄。

九月十四日,坂垣征四郎率三个师团,由固安方向渡永定河,向守军右侧后进击,十五至十八日,相继攻陷固安琉璃河,涿州(县),迫使守军向涞水、张坊方向撤退,敌则追踪而至;此时,涞源方向之敌已占领紫荆关;国民党军孙连仲部耽心敌断其后路,而继续南逃。九月二十日,日军突破徐水方向守军前沿阵地,二十一日晚又突破守军白洋淀至满城之间的主阵地。九月二十四日保定失陷。早已退至完县、唐县之孙连仲部,在望都、张登镇一线展开,掩护从保定方向溃退之国民党军南撤,随后孙部亦退往获鹿地区。

4、石家庄失陷

保定失陷后,日寇继续沿平汉线南进,企图一举占领石家庄,打通沧石路之联系,打开晋东南之门户。敌第十四师团及第二十师团之一部和河边旅团主力,沿平汉铁路南下;另以一部兵力由满城、完县方向侧击国民党军,并于九月十八、九两日攻占定县、新乐。日寇遂即向正定、石家庄方向进犯,正定国民党守军商震部一个师及鲍刚的一个旅,一触即溃,敌于十月八日,占正定、灵寿后,尔后继即分三路渡滹沱河,向石家庄进攻。其主力由正定沿平汉线从正面进攻;一部由灵寿方向渡河向正太线守军左翼进击;另以一部兵力在藁城附近渡河,从左翼迂回侧击石家庄。国民党守军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于十月十日撤出石家庄,右翼滹沱河南岸之守军,亦相继后撤。

敌攻陷石家庄后,即以第二十师团全部,六师团之一部,河边旅团一部转攻娘子关;另以第十四师团主力,第十六师团各一部分两路南进,一路沿平汉路南下;一路由宁晋、柏乡向内邱方向突犯。

5、晋北之役

张家口失陷后,国民党守军一部退守柴沟堡一线,企图阻敌西进;另一部在涿鹿,蔚县地区,欲阻敌南进。敌亦以两路进犯,一路沿平绥路西犯,一路沿宣蔚公路南犯。沿平绥路进攻之敌,首先于九月八、九日连续攻陷天镇、阳高,十一日又攻陷大同。尔后该路敌又分三路进犯:一路沿平绥铁路出得胜口连陷丰镇、集宁,与尚义、商都方向之敌相呼应;一路在攻占丰镇之后,即迅速西向攻占了凉城、和林格尔,进攻矛头直指归绥(今呼和浩特),归绥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往包头;另一路南下,接应沿宣蔚公路进犯之敌。由于国民党军望风溃逃,沿宣(化)蔚(县)公路南犯之敌逐占蔚县、广灵、灵邱、阳原、涞源、浑源等县城,切断了平汉、平绥二路之联系,威胁了恒山诸要隘。大同以南国民党守军畏敌断其后路,相继撤至雁门关东西一线。日寇乘国民党军仓促撤退之机,集中万余兵力,沿宣蔚公路南犯,企图一举攻下平型关,向山西腹地进犯。但于九月二十六日,在蔡家峪附近遭我第八路军伏击,被歼三千余人。敌遭此打击后,改变进攻方向,于九月底乘国民党守军不备,于恒山中部茹越口突破守军防御,并进占繁峙,从侧后威胁了恒山各要口。雁门关、平型关之间守军即弃阵退守五台、崞县、宁武一线。至此,恒山天险拱手让敌,晋北门户大开。

6、忻口之战

十月初,日寇以第五师团一部向五台山方向进行警戒,而以铃木兵团由繁峙向崞县(今山西崞阳)进犯,本间旅团由雁门关向原平方向突犯,另以一部兵力由朔县向宁武进犯,企图直下太原,解决华北战局。国民党军为了确保山西要地,则于十月二日令卫立煌率四个半师,连夜由石家庄向太原以北集结,并以山西省原守军坚守崞县、原平一线,以争取时间。但至十月八日,崞县失守,十日,原平再陷。此时卫军大部已集结于忻口及其以西地区。敌攻下崞县、原平后,即以第五师团及关东军第一、第十二师团等部,约五万余人,于十月十三日,从正面向忻口南之怀化高地发起进攻。守军主力则于十月十二日,展开于龙王堂、界河铺、大白水、南峪之线,形成以忻口附近阵地为核心的阵地防御。守军(含阎锡山部)共区分为三个兵团:以刘茂恩为右翼兵团;王靖国为中央兵团;李默庵为左翼兵团。自十三日交战后至十八日,阵地稳固,并曾多次出击,歼敌数万;此时我八路军亦积极出击,袭击敌后方,给敌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晋东战局不利,忻口守军于十一月二日夜,弃阵退向太原方向,忻口遂告失守。

7、晋东之役

国民党守军放弃石家庄后,其一部撤至漳河一线,阻敌南进;另一部则退往娘子关地区仓促组织防御,企图阻敌西进。日寇在夺占石家庄后,即乘守军溃逃之机,跟踪追击并于十月十二日,突破井陉关及其以南之长生口守军防御,接着又夺占娘子关东南之雪花山,使娘子关受敌瞰制之下。不久敌军集中全力从正面进攻娘子关,遭守军坚决抵抗,进攻受阻;敌又转移主力攻击旧关,再被守军包围,并遭重创。二十二日,敌第十四师团前来解围,以一部兵力向娘子关正面实施牵制攻击,而以主力四个联队由横站口(井径东)向南漳城,渔镇进犯,企图迂回守军侧背;守军恐受包围,于二十六日弃娘子关退往平定。娘子关、旧关陷入敌手。当守军于十月三日撤至平定时,发现晋阳(估指昔阳)方向有敌约一个旅团西进,因而守军继续西撤,企图在阳泉、寿阳之间组织防御,但由于敌军追击迅速,守军未及展开,阳泉、寿阳就相继陷落了。

8、太原失陷

由于晋东、晋北守军节节败退,日寇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逼近太原。晋北方向,石岭关防线,被敌一举突破;晋东方向,敌很快越过寿阳,逼进太原。国民党守军为保卫太原,于十一日,令太原北面各军迅速向太原以北青龙镇既设阵地转移,与晋东守军协同作战。另以傅作义部防守太原城。晋北卫立煌部于二日夜向青龙镇撤退,但在敌追击下,在青龙镇未能立足,就又撤向太原北郊。晋东方向,十一月八日阳曲失陷,太原东山亦告失守,卫军被迫再行后撤。不久,太原城北被敌突破。十一月七日发现太原以南清源地区有敌骑窜至,有切断守军退路之可能,傅作义见大势已去,于十一月九日夜率部向西山突围,太原遂告失陷。至此华北沦陷在日寇之手。

#抗日战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