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刺桐博物】泉南首邑|晋江市博物馆

2020-11-27新闻8

原标题:【刺桐博物】泉南首邑|晋江市博物馆

在晋江市世纪大道东侧文化中心广场旁有一座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具有闽南建筑元素的四层建筑,正面大型锻铜墙雕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入口花岗岩门梁上五个行书大字“晋江博物馆”是明代晋江籍大书法家张瑞图字。书法的豪气酒脱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令人悦目。这便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福建省一级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它不仅是晋江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传承与弘扬晋江本土文化的一个平台,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宣教功能。

早在7万多年前,晋江这块滨海土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在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晋江先民在青阳、内坑思母山一带居住,打制或磨制石锛、石戈等各类器物,进行原始生产、耕作和狩猎。2007年深沪庵山沙丘遗址的发现,从青铜钩、青铜锛等青铜器及其范模工具等出土的器物,这个遗址年代从石器时代跨越青铜时代,填补了晋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与福建省在青铜时代冶铸史考古的空白。同时也为南岛语族这个世界性考古课题提供珍贵研究素材。

秦汉以后,中原人逐渐南迁。西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批士民为躲避战乱迁往福建,辗转流徙,不少人居住于晋江两岸,与当地闽越人携手战风斗雨垦荒养殖,并传布中原文化,所谓“晋人南渡,沿江而居”由此而来。

自唐开元六年(718年)晋江为泉州附郭之县,州县同治,晋江先民以农耕为主,兼事渔盐,开发昌盛,号“泉南首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晋江历史风景线》展厅内土砻、抵杆犁、石磨、水车等实物,向人们描绘古代时期晋江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景象,他们在修筑陂圳水利、围海造田,不断扩大农田面积的同时,又另辟生存新路,直接近海采贝,发展渔盐业生产。

1400多年前的南朝,晋江磁灶就开始生产陶瓷,器型采用刻划、堆贴、模印等技术样式繁多、花样繁杂。磁灶窑生产陶瓷远销至日本与东南亚地区,最远销至非洲的肯尼亚。据相关考古资料证实,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多有磁灶窑产品出土。

在两宋时期,晋江兴起一股建桥热,建桥有长度记录的就达48座,安平桥便是其一。它始建于南宋(1138-1152年),全长2255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石桥。196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走完安平桥后,留下一首七律《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宋元时期,兴盛的海贸、使安平港成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每年出口大量陶瓷、茶叶和丝绸。而具有开拓精神的晋江人充分利用南临海洋的优势,打开了海外贸易的通道,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中西文化的交融

晋江人思想开放,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除源于本土的道教及民间信仰外,晋江还存在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唐代是佛教兴盛时期,相传始建于隋唐的安海龙山寺大殿中供着通高4.2米,宽2.5米的明代千手千眼木雕观音像,两侧舒展的1008只手掌形态各异,法器不ー,充分显示了闽南精湛的雕刻工艺。金井西资岩、东石南天寺的摩崖佛像,也可见当时佛教的发展盛况。1979年在晋江草庵附近出土一批产于宋代磁灶窑的黑釉碗片,其中有一个刻有“明教会”三字的黑釉碗,现为晋江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它向世人见证彼时摩尼教人多势众、宗教活动频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晋江文武人才辈出,著述丰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学者……不但代不乏人,而且形成后浪推前浪之势。从科举制度开始至结束,共出现1853名进,10名文武状元,14任宰相。唐代首开八闽科第与著名诗人韩愈同登“龙虎榜”的欧阳詹,宋代进士、军事科学家、三朝为相的曾公亮,明代晋江更以“六相九尚书”闻名于世,著名思想家李贽,理学家蔡清、陈琛,军事家俞大猷、文学家王慎中、书法家张瑞图、历史学家李光绪、何乔远,清代名将施琅等出类拔萃的人物风起云涌。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是在历史中生成,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主体的人类对环境的反应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晋江人的精神亦如此。据古代文献记载,晋江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早在隋初,已有晋江先民远航勃泥(婆罗洲等地),随着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出洋侨外的人数更是大增。明清时期,因有“海禁”“迁界”的制度,大量晋江乡民被迫漂泊海外谋生。随后国家的战乱,晋江先民毅然踏上了“下南洋、过台湾”的谋生之路。在博物馆四楼《海天万里故园情—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序厅的世界地图中,长短不一的红色虚线,是海外200万晋江人分布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越洋轨迹。朴实的晋江人与侨居国的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奋斗,融入当地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

“望子归”铜像前的沙滩,数不清的往来脚印,是海外游子归根的期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仅吟出晋江海外游子对家人的爱,更是道出他们把这种爱延伸到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他们积极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对交通、教育、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捐资捐物,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自己酸涩而又热切的思乡情。

如果说区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宝贵历史遗产,那么博物馆就是保护和展示这份遗产的机构,晋江市博物馆亦如此。晋江文博人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以敢想、敢试、敢为的拼搏精神,向不同专题的展馆借势,着力构建晋江博物馆群事业。

泉州古陶瓷外销博物馆

磁灶梅溪是古代磁灶的主要水上通道,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据考古发现,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明、清窑址7处。因其遗存有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或考古学文化内涵,故统命名为“磁灶窑”。作为规模庞大的闽南窑场之一,晋江磁灶窑产品风格鲜明,不仅供应闽南周边城市日常生活所需,更营销海外,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磁灶窑址以南朝时期的溪口山窑址,唐五代时期的溪乾山窑址,宋元时期的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金交椅山窑址最具代表性。金交椅山窑址为宋元时期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窑址之一,也是磁灶现宋元时期密址保存最完好的1处。随着金交椅山古窑址的数次考古挖掘和发现,不仅结束磁灶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宋元时期泉州地区窑业技术研究增添新的重要资料。2003年,晋江市人民政府在磁灶金交椅山窑址旁建设古陶瓷博物馆,开辟磁灶窑专题展览。2007年12月,建筑面积为2700多平方米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落成并顺利开馆。

陈埭回族史馆

回族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泉侨居的穆斯林“蕃客”。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一批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更是络绎不绝来到泉州。陈埭丁氏回族是泉州穆斯林后裔的一个主要家族。据丁氏族谱所载,一世祖丁节斋“自苏货贾于闽泉,ト居泉城”,有学者考证从丁节斋墓碑可以得知他是早先居留中国的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后裔。明初,四世祖丁仁庵“植业于城南之陈江,因迁居焉,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子孙至今广被其泽,绵绵无替”。从此,丁氏与原来居住于此的陈姓等族,与海争田,以海为生,共同开发了陈埭,分布于四境、溪边、西坂、岸兜、坪头、花厅口、江头等7个行政村。1979年,国家定陈埭丁氏回族为少数民族;1984年成立“陈埭丁氏回族事务委员会”,并在丁氏祠堂内创立“陈埭回族史馆”,展厅面积842平方米。2006年,丁氏宗祠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纪念馆

施琅(1621-1696年),晋江龙湖衙口人,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63岁的施琅平定台湾,被康熙帝赐《御制褒章》,加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平台后,施琅并没有认同其他官员因台湾只是一孤岛而弃岛弃民的观点,而是向康熙帝上呈《恭陈台湾弃留疏》《移动不如安静疏》《壤地初辟疏》,最终使得台湾统一到中国版图之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7年),67岁的施琅平台荣归故里后对毁于清初迁界时的施氏大宗祠进行复建,并在西侧建靖海侯府,两年后落成。靖海侯府是一座建筑精巧的五开间三落双护厝的闽南古建筑,穿斗抬梁式砖木石结构,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有99个门坎,大小房间60余间,整体布局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烘托出南传统民居封式群落中主次尊卑尚礼的氛围。2003年,靖海侯府进行修缮,并辟为施琅纪念馆,依据原建筑格局,设立5个展厅,分为8个系列,向世人阐述施琅那极具传奇的一生。

施琅属于晋江,属于历史。虽然历史不能重来,但晋江人的拼博精神得以传承。当然,晋江人的精神不仅好拼,也重仁德,自古以来晋江慈善之风盛行。

李五纪念馆

据史料记载,历代晋江县能够“见善如饥、赴义如渴,凡郡邑大役以及桥路寺观,恒倾囊倒囷以济,其他怜贫周急,恤孤助丧,皆出于中心之乐从而无所强”的慈善家有50名;列名“积德行善”“豪爽好施”之士更达80多人,明代著名慈善家李五跃然于其内,他为人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韬光不仕,好义乐施,是闽南著名的蕊善家。洛阳桥南蔡忠惠(襄)祠内立有一块《风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阳万安桥碑记》记载着他出巨资增修洛阳桥的善行。《闽书》《泉州府志》等史志记载其捐资修筑堤堰,设陡门启闭,使得晋江滨海一带田地旱潦无虞的事迹。晋江唯一仿效佛教石窟文化的市级文保单位“福海堂”、泉安古大道中的石板,修吟啸桥,桥亭桥等均是他出资捐(修)建。李五不仅重视家乡交通水利的建设,还重视教育,创办桂岩书院。1988年,李五纪念馆创设于池店村风池李氏家庙:199年,李五后裔建设李五纪念馆,馆高两层,面积4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李五乐善好施的各种史书、碑记、墓志、匾额、照片、模型、楹联,明代榨糖的石碾轮和织布的踏布石等实物,展示了李五名垂后世的伟大业绩。

李焕之纪念馆

1930年的某一天,李焕之在厦门的基督教会认识了一位双目失明的风琴师,学会了阿拉伯数字简谱,学会了音阶字谱,开启音乐自学之旅。1935年,16岁的李焕之读完郭沫若《牧羊哀话》短篇小说后,深为感动,即兴创作了其人生第一首谱曲,他的一生从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好)《难忘师恩》等诸多经典曲乐均出自李焕之手笔。1951年8月,李焕之第一次为《国歌》编配了管弦乐总谱。后来又编写钢琴伴奏谱,被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为发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如今,记载李焕之《我为<国歌>编配管弦乐总谱的前前后后》手稿影印件,及《国歌》管弦乐总谱及有关资料的封套收藏于池店李焕之纪念馆内。千百年来,多少泉州人行着舟船远赴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故土,祖籍晋江池店的李焕之犹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所承载的各种文化内涵已镌刻在侨乡人民的精神世界中,也是千千万万阅南海外游子思念故乡最为浓烈的时刻。1956年,在李焕之心中酝酿长达十多年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见世,慰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家乡思乡恋家的人们。

一首《晋江之歌》的旋律轻轻在纪念馆内响起,泉州著名慈善家李五不曾想到几百年后他的后人,会跨界音乐,并成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与合唱指挥家。这或许就是闽南人多元格的使然。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晋江人眼里,文化已经渗透到骨髓乃至灵魂深处,成为晋江人的“根”,这正是晋江人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特质。

#文物收藏#宗教信仰#丝绸之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