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性三稀矿产供给风险治理机制

2020-11-29新闻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治理机制研究”开题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治理机制研究”开题报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举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成金华出席会议。评审专家包括: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宋马林教授。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郭海湘主持。

重构战略性三稀矿产供给风险分析框架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巧生代表课题组向专家组汇报了研究计划。他认为,未来国际竞争将从大宗矿产向三稀矿产资源转变,国内外环境变化使我国三稀矿产资源供给风险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吴巧生从研究现状、预期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汇报。

吴巧生表示,聚焦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给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效应,二是风险治理的内外影响因素。综合考量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循环再利用、生态环境规制等因素对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给的影响,将风险治理置于全球资源治理体系,通过厘清战略性三稀矿产全球竞争格局的复杂演化模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影响,探究其供给风险的生成机理、关键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对推动三稀矿产资源全球共同安全与自身安全的协同和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全球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重构战略性三稀矿产供给风险分析框架,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性三稀矿产供给风险治理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据此提出战略性三稀矿产供给风险管理优化策略及风险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为行业智库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各评审专家充分赞赏了项目团队的专业性,评价中国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治理机制研究作为社科重大项目具有选题新颖、对象精准、特色鲜明、主线明确、重点突出的特点,自立项以来取得的初期成果显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刘耀彬建议,依托该课题提出三稀矿产资源风险评价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三稀矿产资源研究的数据库、方法库和智能库,以案例为基础建立适合我国的风险评价理论。

宋马林建议,与全球治理紧密结合,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或体系。

张俊飚建议,展开国内外差异化竞争状态下的风险预测和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风险管控手段研究。

李小平建议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需求现状和国际经验进行总结梳理,为行业智库及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成金华在听取汇报和专家建议后,对该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现有进展表示肯定,对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同时;他强调了中国战略性三稀矿产资源供应风险治理机制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研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希望与相关单位精诚合作,为国家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管理献计献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巧生汇报研究计划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宋马林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成金华作总结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郭海湘主持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