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年轻人的导师,站到年轻人的对立面,是马云变了还是年轻人变了

2020-12-01新闻3

马云,这位伴随着互联网、伴随着年轻人一路成长的“普通人”,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许多年轻人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将其奉为偶像,甚至是人生的导师。

甚至于许多关于马云的传记、讲话内容,都会被无数年轻人所研读,年轻人自发性的去追捧、维护、宣扬关于他的一切。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年轻人却已经不再抱有当时的狂热,随着马云几次“出格”的讲话,甚至于使马云最终站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对立面。

那么,从人生导师到对立面,是马云变了,还是年轻人变了?这些变化,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年轻人的变化

在曾经的许多企业,喜欢聘请一名讲师,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激励,从而使员工暂时放弃自身利益,去追求未来所谓的“远大前景”。

但慢慢地,这种讲师激励的效果,越来越不被认同,甚至是一经出现,便被员工所厌恶与排斥。

或许年轻人,不只是不再追捧马云,而是开始拒绝一切“不切实际”的“洗脑”。

01 接纳

在前几年的互联网环境中,整体氛围偏向于对奋斗的认可,每逢有人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总会遭到他人对其能力、努力程度的质疑。

在那时的大众看来,奋斗与成功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联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此,在那时的社会中,通过贩卖奋斗、提供激励的个体,往往会获得大众的追捧,这也是为何那时的讲师、马云可以获得认同的原因。

但大众在那时,已经开始悄然变化。

02 拒绝

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开始对奋斗=回报这种模型产生疑惑与质疑,奋斗开始由普遍认同,转变为了普遍拒绝。

这或许是大众所期待的“成功”,背后所需要的金钱更加高昂导致的希望破灭,也有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只有那些在贩卖“梦想”的人,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大众、年轻人开始逐渐对宣扬奋斗的个体持有不满态度,对这种行为抱有敌意,这也是为何当“996是福报”出现时,年轻人不再认同的原因。

当然,除了“希望破灭”这种浅显的原因之外,还有许多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影响着年轻人。

奋斗的目的

年轻人是否不愿再去奋斗了?并不是,而是年轻人不再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奋斗”,更不希望自己的“奋斗”被他人所利用。

不难理解,年轻人在“奋斗”与回报的过程中,其奋斗的一部分利益,往往是被企业所摄取的。

当“奋斗”从一个企业家口中说出时,对于年轻人来说,则不免会去考虑这其中的得失。

01 付出与回报

奋斗等于回报这个模型,是否成立?这取决于一个人是真正的在奋斗,还是在单纯的成为一个工作“机器”。

奋斗必然会带来回报,当一个人在学习、精进上有着足够的努力,不断的对自我认知与见识进行提高,那么必然在未来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机会与利益。

但一个人在虚假的奋斗中,每天聚焦于长达12小时的重复工作,而没有时间去对自身思想进行提炼与优化,那么他“所谓”的奋斗,不过是企业压榨其“剩余价值”的过程,所谓的回报自然是无从提起。

所以,再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去号召年轻人奋斗,自然会引起年轻人的厌恶。

02 个人选择

对“奋斗”的号召,实际上也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枷锁”,当在具有话语权人物的号召下,奋斗被赋予积极形象,而拒绝奋斗被赋予负面意义时,奋斗则不再是一个人的自我选择。

年轻人不得不做出符合“奋斗”要求的行为,但这种“奋斗”的背后,却是无止休的加班、或是自身价值的不断被剥夺。

当年轻人去迎合这种要求,则自身利益遭到损失;当年轻人去拒绝这种要求,则会遭到评价者的惩罚。

因此,奋斗与否,则不由年轻人自我掌握。

03 弃之如敝

另一方面,当年轻人看着高高在上的导师,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不断宣扬着奋斗的同时,又在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表现出一副弃之如敝履的态度。“我对钱不感兴趣,我最快乐的日子是一个月挣90的时候”。

当这种具有强烈反差的表现出现时,年轻人也不免产生一种“不真实感”,在年轻人看来,这有些过于无法接受。

我们或许可以说是认知、理解上的高低所产生的思想区别,但当一个导师表现出脱离年轻人地位的思想时,则很容易与年轻人形成阶级上的割裂。

如此一来,年轻人又如何能接受他的观点?

目的背后

年轻人并非停止了奋斗,而是他们对社会中企业家所宣扬的“奋斗”持有怀疑态度,因为这些“奋斗”的背后,回报往往是缺席的。

随着互联网对信息的承载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更加便捷化,年轻人开始对“奋斗”这两个字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社会中的年轻人则开始根据自身性格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么,在现如今来说,年轻人又应该如何“奋斗”?

01 现实的回报

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底便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奋斗是针对于自我的行为。

但正如前文所说的,奋斗并不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回报,但也并非是所有的奋斗都不会获得回报。

我们需要的是去识别,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努力付出的行为,是可以获得切实可靠回报的、是可以使我们在未来获得更加舒适生活的。

通常来说,对我们自身具有增益效果的,比如阅读、学习、健身等多种行为,都有着必然存在的回报可能。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去衡量许多行为回报与付出之间的关系,正如工作也必然会增进我们的能力,但当长时间的工作挤压我们的生活时,我们的付出与回报之间,则显然不具备高收益的特征。

02 持续的动力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许多人即使是不去奋斗,也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当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基础的生活水平时,奋斗对许多人来说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

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实际上也在对个体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正如现如今社会中年龄与职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为紧密一般。

如此我们便需要一种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往往是需要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不满足,也就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有的人通过放任欲望的滋长、有的人通过对现状的强烈不满足,还有人通过对某项事务的热爱,得以获得持续的动力。

年轻人已经很难去认同那些高高在上的观点,他们也有能力去分辨企业家所谓“奋斗”背后的套路。

年轻人越来越难被“奋斗”洗脑,但却在找寻着自己所希望的奋斗方式,这也使他们正在不断改变这个世界。

从年轻人这一代开始,奋斗终于又成为了自己的选择,而非是一种榨取“价值”的方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