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青藏高原上,出了个世界级的奢侈品牌

2020-12-04新闻8

写在前面——

上个月月初,我们无意在网络上刷到了一个来自青藏高原的奢侈品牌——Norlha诺乐,起初是被充满艺术气息的大片吸引,循着网络上的资料了解一番后,又被诺乐的故事和品牌价值观深深打动,甚至惭愧到现在才认识这个已经在青藏高原上生长了13年的中国品牌。于是我们立即决定前往甘南。在与诺乐取得了联系后,一个星期前,我们去到了诺乐工坊实地拜访。

诺乐,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这篇关于诺乐的文章,很长,需要你花费十多分钟的时间来读完它冰山一角的故事,但我们也期待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认识诺乐,它在青藏高原上埋下的种子,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photo by FAKESHION

-

从兰州的机场到合作市再到仁多玛村庄,需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随着车窗外的地貌从险峻的大山变成平缓的草原、风景从高楼大厦变成藏式风格的小村庄、路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牦牛和羊群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青藏高原的深处。

11月的甘南是一片蛰伏的冬季景象。车过荒原,白雪在山头落下,在苍茫的草色里,高原上起伏的山和游走的风似乎没有起头也没有尽头。当视线落到那些成群结队的牦牛身上,与这群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生物对视的刹那,我们知道,在它们的周遭,诺乐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Norlha诺乐的故事

甘南,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在隐秘的仁多玛村里,孕育着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牌——Norlha诺乐。

诺乐是中国的品牌,也是仁多玛村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

时尚视角下的诺乐,有着奢侈大牌高级又云淡风轻的气韵。打开官网和instagram,你能从简约恬淡的lookbook和大片中察觉到这个藏地品牌不凡的艺术美感。

诺乐的官网 https://www.norlha.com/

诺乐最新一季的lookbook

将有如此审美趣味的诺乐与青藏高原上的小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起初会有些诧异,直到我们开始一探究竟品牌背后的发展历程。

在工坊翻阅着诺乐厚厚的品牌故事册,将道吉 ( 诺乐销售主管) 的讲述对应着它一路成长起来的记录,我们看到了诺乐的十三年。

德清与仁多玛村

2004年,22岁的Dechen Yeshi (德清·雅诗)背着相机闯入甘南藏区。这个有着一半藏族血统和一半欧洲血统的美国女孩在母亲Kim Yeshi (金姆·雅诗)的建议下,不远千里从繁华的纽约来到父亲的故乡,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叫 Khullu的牦牛绒。

德清和母亲

-金姆 · 雅诗(Kim Yeshi),总裁

金姆是诺乐这一个概念的发起者和实践者,也是诺乐整体发展策略的制定者。金姆曾经就读于萨姆学院,获得人类学学士;后又在弗吉尼亚州大学研修佛教并获得硕士学位。

-德清 · 雅诗(Dechen Yeshi),首席执行官

德清毕业于康涅狄格州大学,主修亚洲研究和电影专业。2005年,为 了调研当地的生活形态和区域特点,德清定居到了安多藏区,也就是诺乐最终创业并发展的地方。德清一手培训了诺乐的所有工人,并完善完成了诺乐厂区的所有基础建设。

牦牛的身体被包裹在一层紧实的密绒之下,所以它们能抵御寒冷的侵袭。 Khullu是牦牛颈部最纤细的绒毛,用它做出来的织品有着无比的柔软性和保暖性。致力于研究手工艺品和纺织品的Kim Yeshi坚信这层细软的牦牛绒是一种赐予。

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德清在仁多玛村开始了“诺乐”项目的实践。

/

在建立诺乐的初期,德清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招募团队。

刚到藏区时的德清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年轻稚气的小女生,再加上外国人的面孔,想要说服世代在马背上以游牧为生的藏民跟她一起工作,无疑有些“天方夜谭”。

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终于说动了一对年轻的牧民夫妇加入。2006年的春天,诺乐的小团队便在青藏高原上诞生了,几台从尼泊尔和印度运回来的捻线机和织布机、两顶军用帐篷、几名从柬埔寨和加德满都培训回来的员工,就是诺乐当时的全部。

2007年,诺乐工坊在甘南仁多玛村成立,德清带着她的团队盖房子、纺线、织面料、染色......

2008年,德清将诺乐织品带到巴黎,不停地到奢侈品牌的公司拜访,接到了第一笔订单。

*滑动查看诺乐的成长史

德清的诚恳和坚持慢慢取得了牧民们的信任,她将自己完全地融入了这片土地:在这里定居,结婚生子,丈夫是当地人,两个女儿也跟着诺乐在仁多玛村成长。牧民们意识到她不是掠夺者,她对这片土地有着美好的愿望。

人们对德清和诺乐的态度从防备变成了感恩和珍惜。

诺乐后来的故事看似顺利却也漫长。在德清和她母亲以及整个团队的努力之下,诺乐工坊的车间从最初的两个帐篷变成了几排整齐的厂房,工人也从一开始的六个人拓展到了现在的120个。

*仁多玛村的过去与现在

高原牧民巧手编织和缝制出了一系列世界水平的高端服饰与家居用品,这些弥足珍贵的高原织物敲开了欧洲奢侈品市场的大门,诺乐合作过的伙伴里,不乏爱马仕、LV、LANVIN、Balmain、Sonia Rykiel、Haider Ackermann和Lemair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诺乐与青藏高原

当你饶有趣味地打听诺乐那些精美的单品和供应过的品牌时,让我们把目光移向它植根的这块土地。

在青藏高原上,相比于时尚的表面,诺乐的诞生和发展在当地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才是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在教育和就业严重滞后的内陆地区,诺乐的出现可以说是颠覆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工坊的员工几乎都是来自仁多玛和附近村庄的居民,他们很多都没有受过教育。在没有遇到德清和诺乐之前,牧民的人生似乎早已被安排好——游牧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但每一个加入诺乐的人,无形中都得到了一个改写命运的机会,他们在诺乐培训工艺技能、学习藏文和英语、练习瑜伽和篮球......

幸运的话,还会被选中成为模特,向世界展示来自高原的奢侈品。

在诺乐的广告大片里,出镜的模特全部都是工坊里的藏族员工。一开始,总会误以为那些神态轻松、姿势自然、目光坚毅的男女主角们是诺乐请来的商业模特,毕竟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现力堪比专业水平。

*童装线的小模特也是来自村里的小朋友

德清坚持让自己的员工出镜,不仅仅是看中牧民们身上那股独有的高原气息, 让他们在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有参与感,是更重要的事。

在德清的鼓励下,员工们从羞涩到跃跃欲试再到大方自信,大家越来越享受其中。

“现在很多小姑娘,都很喜欢拍照片”,道吉笑笑向我们说到。

而诺乐的拍摄思路也再简单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大片基本上都是在仁多玛村附近的山头完成。不需要大家摆出什么高冷艰涩的姿势,高原上的风物就是诺乐产品最好的陪衬,闲庭信步的牛群、徜徉的风、清澈纯净的阳光、缓缓暗下去的长夜……不华丽,不精修, 未经雕饰的风土人情里有着最质朴也最珍贵的美感。

就是在这样天长日久的培训下,本不识字的藏民开始书写出了自己的名字,还能讲上几句简单的英语;没走出过高原的牧民去了香港参加篮球比赛;跟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学习;成为诺乐代表性的面孔出现在各大时尚杂志里……

即便在这里工作的人仍然对时尚、奢侈品或是可持续发展没有什么概念,但诺乐让他们慢慢告别了在高原上不停游走的生活,他们从牧民转业成为优秀的匠人,拿到了稳定的工资,也用有尊严的劳动换取了新的人生。

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一群人,是诺乐的女性职工。

在青藏高原,牧民妇女的生活异常艰难。她们从未上过学,从凌晨三四点一直劳作到深夜,每天面临的工作是给牲口挤奶、捡拾牛粪、放牧、制作奶酪、打酥油、做饭......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料理牲口,高原上的生活循环往复。

诺乐工坊成立时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当地牧区妇女的生活。

在诺乐工坊里边,有老人、男子,但我们看到超过大半的工匠都是牧民妇女。诺乐的工作机会让 她们实现了经济独立,甚至挣得比男人还多, 经济地位的改变让诺乐女性突破了以男性为尊的局面,她们过上了体面又自强的生活,也在婚姻上有了更大的自由。

诺乐还特别成立了女子自强俱乐部(S.E.W.N),提供英语课和篮球训练,帮助年轻的牧民女子建立自信和勇气,探索充实而美丽的人生。

诺乐为仁多玛村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来诺乐上班后,人们不再依靠游牧为生,草原上减少了成千上万的牛群羊群,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也减轻了过度放牧对草原造成的负担;只用牦牛的绒毛,牦牛不用被杀掉,对很多佛教徒来讲是重要的事情……

诺乐与奢侈品

在青藏高原深处的仁多玛村里,诺乐找到了一种永续发展的模式,工坊有着清晰且长远的目标: 培训当地的藏族牧民成为能工巧匠,善用青藏高原的牦牛绒,生产世界级的高端织品。

诺乐的家居产品

诺乐对自己的定位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 小规模的社会企业。在名不见经传的仁多玛村里,有着一套非常清晰的发展逻辑。

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人和实践者,Kim Yeshi发现唯一能有效保留传统手工艺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的途径,就是将手工艺产品销售到可以承受其价格的高端市场。在商业和社会目的之间,诺乐找到了平衡的方式,以高原上美丽而珍贵的牦牛绒为素材,为当地的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及培训。

一切取之于高原,再用之于高原。

对奢侈品的诠释,诺乐也有自己“以慢为美”的坚持。当你了解了物品背后的故事和温情,也会为其中需要消耗的谨慎和耐心肃然起敬。

/

十三年里,诺乐从未改变过初心,取材一定是高原上自然脱落的牦牛绒,生产过程必须是手工制作,所以一条诺乐围巾,始于一头两岁以下小牦牛身上柔软的绒毛,等到自然脱落的时候,牧民们手工采集,再清洗和整理;工人将合适加工的少量牦牛绒捻成线,光是这道工序就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再交给穿经工人手工精确穿成经线,然后是并股、织造、染色、熨烫、整理......中间稍有误差,即被废弃。

所以完成一条围巾,需要的是长久的等待和诺乐工匠的细心。

在工坊里边,每一件产品的诞生正如高原上大自然的运行,太阳的东升西落、春风冬雪的四季迁移,一切尽管缓慢却很精准,耐心和坚持是高原上最动人的品质。

高原的景象也在诺乐的产品中毫发不分地呈现了出来。

白色是皑皑的白雪;灰色是岩石和牛群;蓝色是纯净的天空和涓涓的溪流;黄色是秋天在高原上留下的痕迹;橙色是岩石上攀爬着的苔藓;红色是虔诚的僧侣身着的僧袍……

藏民们将对自然的赞美写进诺乐的织品当中,从原料、工艺到设计灵感,诺乐的每一件产品都有着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

所以当你看到诺乐单品不菲的标价时,也会认同这份价值的合理性。

诺乐想带给消费者的,也是一种理性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时尚行业生产漂亮衣服,也生产无尽的欲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残忍的真相: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污染;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成堆的快消品最后都变成了地球上的负担。诺乐希冀改变这一现状,用手工制作、经久耐用的天然织品,让消费者学会珍惜。

诺乐的工作室与我们对仁多玛村的偏远印象完全不同,整个工作空间是现代化的装修,这里的明亮开阔会让人误以为身处都市。

诺乐工坊

在与道吉的交流和参观工坊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品牌十三年里的成长史,也看到了这里稳定有序的生产形式。

从2007年加入诺乐,道吉已经成为了诺乐的“老人”,他也是因为诺乐而改写了命运的人之一。聊到对诺乐的感情,道吉早已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诺乐牵连到了一起。尽管在偏僻的小村庄出身和成长,言行间却完全是现代经理人的素养。他温和又专业,礼貌又诚恳。工作室的桌子上放着的是英文的文件材料,在与我们的交谈中,道吉还会偶尔说出几个发音标准的英文单词。

与我们交谈中的道吉

工坊的发展日益成熟后,诺乐不再只是依靠与国外奢侈大牌的合作获取收益。几年前,他们转向开拓中国市场,拥有了淘宝和实体店,也与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以及高端酒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在选择合作对象的过程中,他们依然十分谨慎和缓慢——一定要坚持诺乐的调性和品牌价值观。

在国内外团队的默契配合中,诺乐发掘出了牦牛绒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除了主要的围巾和披肩,也拓展了服装线、配饰线和家居线。虽然诺乐已经步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轨道,但道吉依然希望销售能更理想些。因为诺乐身上肩负着维系仁多玛村的生存使命,用自然的赐予换回来的资金,最终也是回馈到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们身上。

诺乐漂亮的家居产品

/

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它们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中努力求生,所以它们生来就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生命形态,是牦牛,是一花一草,是石头,是溪流和风,是衣物,是牧民,也是诺乐。

诺乐正如它植根的这片土地,向善生长。

一连串的商业运作之后,是惜物敬天,是永恒的信仰。诺乐忧戚与共的不仅仅是品牌未来的何去何从,更多是将员工的幸福感与品牌的命运紧密地牵连起来,尊重生产者的劳动和信仰,也小心翼翼地善待着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

被诺乐的过去和现在深深地打动之后,我们相信,青藏高原上这个诚恳的奢侈品牌,一定会有一个光明开阔的未来。

诺乐的品性和孕育它的高原一样,低调内敛,不擅长主动展示锋芒。创立至今基本上没做过什么宣传,所以少有人听说过它。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观看两部诺乐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和《布衣中国》,也推荐看看德清在一席上的演讲。

撰稿:R.

图片:Norlha诺乐&蜜蜂嫂

/

#美容#青藏高原#奢侈品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