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冬季喝汤,来年打虎!但该怎么煲、怎么喝,一文为你说清!

2020-12-15新闻2

众所周知,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步伐相协调,才可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

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各种生物依照这一规律,在秋冬之际养精蓄锐,才能积攒足够的能量以备来年所需。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也是如此!

俗话说得好“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冬天是人们养阴补阳的养生良机!如果此时不煲汤养生,更要待何时?

要问世界上煲汤最好的人是谁?答案必定妈妈!

她们将几十年的经验汇聚一锅,各种食材在其调教下彻底释放了美味和能量,每每品尝,总觉鲜美和享受!若出门在外喝个汤,喝出有“自己妈妈的味道”,通常就是对这个汤的最高盛赞了。

但有时候自己在家煲汤,食材一样,却总是复刻不出妈妈的味道。这到底为啥?

01究竟汤怎么煲,才有妈妈的味道?

煲汤是一门技术活,食材、火候都到位,才能煲出一锅鲜美营养的汤。为此,悟太医特别请教了一些妈妈们,搜罗出了以下的煲汤秘笈。

1、食材要新鲜

食材新鲜,是煲出一锅好汤的重中之重!新鲜的食材中富含氨基酸、肌苷酸和鸟苷酸等成分,这些成分是提升煲汤鲜味的关键。

在高温炖煮的过程中,随着炖煮的时间的延长,食材中的氨基酸、肌苷酸和鸟苷酸等成分会更多地融入汤中,让汤更鲜美!

所以,上市场买食材时,建议选择新鲜的、异味少的、血污少的,并且不妨多跟市场上的大妈大叔们取取经,掌握一手新鲜食材的挑选指南!

2、把控好时间

保证一定的煲汤时间,能确保食材中营养物质的充分释放,但煲汤时间过长,有时反而会破坏汤中的营养成分。

有研究发现:煲汤时间控制在1-2个小时内,能达到最佳的营养价值,而煲汤时间过长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所以,建议将鱼汤熬煮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最佳,鸡汤、排骨汤等控制在1-2小时最佳。

3、做好食材的预处理

煲肉类汤的时候,肉类先冷水下锅,煮沸后倒掉水,用水清洗下肉类,去除血沫,再将肉类与其他食材放置一起煲煮。

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充分溶解在汤水中,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一口汤,一口肉,就能瞬间恢复你的精神气!

喝汤虽好,但喝也是有讲究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煲汤、煲汤也不是喝得越多越好!

02汤没喝对,疾病缠身

煲汤虽好,但也有人喝着喝着就生了病!年仅3岁的小敏,每天2碗老火汤下肚后,结果竟得了痛风!

小小一碗汤,怎么会让一个3岁的孩子得了痛风呢?

事实上,痛风是因机体内血尿酸升高,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部位形成痛风石,压迫周边组织引发炎症、疼痛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产生与血尿酸水平高有关,而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尿酸的产生过多和代谢减少有关!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而嘌呤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所以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其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嘌呤会随之升高,随之而来,尿酸也会升高!

而尿酸主要在人体的肾脏进行代谢,最终通过尿液中排泄出体外,若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出现异常的话,尿酸就会在人体内不断累计,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发展成痛风!

煲汤的食材多是用肉类、海鲜类等高嘌呤食物,汤水、汤料中必然含有嘌呤类的物质,若食用的人存在着尿酸代谢异常的话,那么日常喝汤就很大可能出现痛风!

所以,不建议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可能存在肾脏代谢功能异常的人日常喝煲汤,这类人因肾脏功能受损,其尿酸代谢可能存在问题,煲汤喝多了,出现痛风的几率就会升高!

而尿酸代谢功能正常的人,建议每天一碗煲汤足矣,不建议过多喝煲汤,也不建议喝煲煮时间过长的“老火汤”!

因为就算是正常人,其机体尿酸代谢功能也是有限的!

长期摄入过多嘌呤,远超出肾脏代谢的最大值,多余的尿酸同样会累计在人体内,时间久了,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

03冬天养生不妨喝三汤,广东师奶都爱煲

说到煲汤,广东的师奶可谓是深谙此道。

当前正值寒冬之际,气候干燥严寒。而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在冬天的饮食养生上,广东师奶多以滋补食材为主,辅以健脾养气的食材!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三款广东师奶最爱的滋补养生汤,不妨学着煲上一煲——

淮山羊肉汤

食材:羊肉200克、淮山200克、红枣4粒、姜3片、少许胡椒

操作:羊肉焯去血水,山药切成薄片,将所有食材放入瓦煲中,加水没过食材,开大火煮开,继而转小火,直至将羊肉炖烂即可。

功效:温补脾肾。

党参老鸡汤

食材:老鸡半只、瘦肉150克、党参20g、白术10克、生姜6片

操作:老鸡焯去血水,瘦肉切块后,所有食材洗干净后加入瓦煲中,加水没过食材,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煮1.5小时即可。

功效:滋补气血。

虫草花排骨汤

食材:排骨1斤、虫草花10g、枸杞30颗、玉米1根

操作:排骨切块焯去血水后,玉米切块,所有食材洗干净后加入瓦煲中,加水没过食材,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煮1.5小时即可。

功效:补气养阴、培补真元。

#烹饪#痛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