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战国之楚国:挣扎在血与火中的野孩子,在追逐尊严的路上掉进深渊

2020-12-17新闻14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都曾有着鲜明的旗帜。

秦国的残暴狡诈,齐国的富强骄纵,燕国的慷慨悲壮,赵国的暴烈任性等等。

而说起楚国,第一个能想到的词条,便是蛮夷之地。也可以说,楚国一直是一个追逐自尊的野孩子。

本文咱们用短短两三千字,还原楚国的完整历史,以及楚国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楚国人的祖先并没有周朝的正统血脉。

在周文王时期,楚国人的始祖鬻熊只是文王的侍卫,又过了三代,鬻熊的曾孙熊绎又是周成王的侍卫。此后,周成王将南蛮的五十里土地封给熊绎,封子爵,从此才有了楚国的政权根基。

楚国的立国之初相当贫困,在祭祀之时,因为缺少祭品,还需要用偷来的牛祭祀上苍。为朝贡也需要集举国之力,跋山涉水。尽管如此,楚国人还是无法得到周王朝的尊重。

卑贱和贫穷,成为了中原诸侯看不起楚国的根本所在。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中原诸侯一直将楚国视为蛮夷之地。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时期,为了追逐正统名号。甚至需要让弱小却血统纯正的随国,代替楚国向周王求取封号。

然而,春秋时期的周王室虽然式微,依然看不起南蛮之地的楚国。于是,周王拒绝了这一请求。

楚武王的尊严受到了极大伤害,遂自立为王,开始了一条自强之路。同时也奠定了楚国人对于正统追求的不解夙愿。

这种尊严观在此后的数百年中,暗藏在楚国人血脉中,代代传承。

正因如此,后来的楚国贵族才对于尊严看得极重。越是自卑就爱表现,也奠定了楚国效仿周朝,走向分封自治之路的基础。

然而,自卑的楚国人没有看到一点,周朝正是因为分封制而走向灭亡的前车之鉴。哪怕是在此后的大汉朝,依然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

在楚国走向分封制的不归路上,原本物质就不太丰沛的国力又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而与此同时,完成变法的魏国日益强大,开始蚕食楚国的领土。而将各自利益捂得严严实实的楚国贵族,依然不能够集合实力对抗外强的侵略。

直到一个天纵横才的人物出现,楚国首次突破瓶颈,走向了一直向往,却难以实现的自强之路。

这个人是谁呢?

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

吴起的名声相对其他大国的名臣良将略逊一筹,但在战国史上的地位绝不可小觑。唯一能跟他并列的军事家只有兵圣孙武。

哪怕是秦国的战神白起,都要排在吴起之后。

这也仅仅是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说起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战国之中也只有一人跟他媲美,那个人是谁呢?

便是以一己之力,将在蛮荒中苟延残喘的秦国,打造成无敌战车的公孙鞅。

公孙鞅跟吴起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当秦国面临外强欺凌之时,公孙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开始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这次变法,可以说是战国史上史无前例,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撑下,将阻挡秦国战车滚滚向前的贵族阶层,驱赶到阴暗的角落瑟瑟发抖,以至于让他们无法与君权抗衡。可惜在秦孝公死去不久,公孙鞅就被诬陷反叛,死后仍遭到屈辱的车裂之刑。

吴起出现的时机,跟公孙鞅极为相似。

公元前386年,当楚国遭受魏国欺凌的屈辱时刻,楚国贵族为了各自的私利,懦弱怯战。在危难时期,楚悼王力排众议,用吴起为令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吴起的变法,跟商鞅也极为相似。首先拿贵族阶层开刀,所用的手段跟公孙鞅如出一辙,雷厉风行,狠辣残酷。

比起秦国人畏惧公孙鞅,楚国贵族对于吴起的情绪,只有无穷的憎恨。

然而,吴起的变法的效果显而易见。此后数年中,楚人在吴起的带领下,强力抗魏,收复失地。一度将楚国的疆域扩展到一个高峰。

可惜的是楚悼王死的太早,而吴起却没能像公孙鞅那样,彻底废除贵族阶层的武功。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吴起被群起而上的楚国贵族刺杀,刚刚开始的变法戛然而止。

从那之后,楚国人再无法根除分封制的遗毒,实力上没有再进一步,从始至终,保持着外强中干的状态。

与其说,楚国人自尊心极强,不如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卑表现。

过度地强调尊严,让他们在自我削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在楚悼王死后,楚国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君主。

只有后来的楚怀王,勉强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可惜的是,他也没能放下迂腐的自尊,在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依然保持着春秋时期的道义。

当时,楚国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依仗,便是与齐国的盟约。而秦国派出张仪,谎称只要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也送还此前占领的土地。

按理说,在混乱的战国时代,背地里的盟约毫无价值。可单纯却又自尊心极强的楚怀王竟然相信了。

他为了追回祖先的土地,竟然真的与齐国绝交。而此后的结果不难预料,秦国破坏了楚国和齐国的结盟,攻破了楚国最后一道防线。却根本无视此前的交易,拒绝交还此前答应的土地。

楚怀王怒火攻心,出兵攻秦,却被早有防备的秦国两次大败。楚怀王只能在屈辱和不甘中,将太子送往秦国做人质。

然而,这只是秦国的第一次欺骗,还有第二次更残酷的教训,不但葬送了楚怀王的本人,也葬送了楚国的未来。

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熊横,杀死了秦国的大夫,慌忙逃回国内。得理不饶人的秦国要楚怀王一个交代。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又一次作出了愚蠢的决定,为了道义竟然亲赴秦国请罪,可惜的是再也没能回国。

楚国人贵族的自私再次暴露,他们很快就忘掉了楚怀王,在低迷的国势中,将尊严深深藏在日日笙歌中。

只有对楚怀王忠心耿耿的屈原,被流放他乡,最后为了尊严投江而死。

此后的楚国摇摇欲坠,面对如狼如虎的秦国,似乎再也看不到自强的未来。

秦国一统天下势不可挡,在扫平了韩、赵、魏之后,楚国成为了秦国南进的绊脚石。随着不断攻伐,楚国人尊严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践踏。直到楚国人被逼上了绝路,暴露出铁骨铮铮的一面。

楚国人疯狂起来也不是闹着玩的,给不可一世的秦国上了一课。在名将项燕的带领下,史无前例的击溃秦国二十万大军。

此后,秦国名将王翦,在出征楚国之前,曾向秦始皇要求60万大军,少一人都不愿出征。也正是因为畏惧楚国人垂死之际的疯狂。

最终,秦国大军攻破寿春,俘虏了最后一代楚王。然而,楚国人的尊严没有被彻底剪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秦的抗争。

有楚人在临死之前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一语成谶。

项燕的后代,西楚霸王项羽在秦始皇死后揭竿而起。作为名将之后,楚国最后的贵族,也代表着楚国人最后的尊严。

江东父老将屈辱烙进铮铮铁骨,绽放出血与火的生命之花。这也正是项羽能在江东,一呼百应的根本原因。

如果历史能够重来,楚霸王项羽能短暂地放下楚国人的尊严,渡过江东必然能够再次聚众而来,势必对刘邦的汉朝形成强而有力的威胁。

可惜的是,楚国人在卑贱中建国,在自卑中成长,已经将尊严看成是比生命还沉重的信条。如果项羽能放下尊严,历史上便没有西楚霸王。

这可能是一个无解的循环,项羽悲壮蕴含了最纯正的‘楚人’血统。可以说,他带领楚国人重蹈覆辙,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先秦时代#楚国#尊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