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3日报道: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在长宁区试点以来,获得不少好评。今年内将在全市进行推行。这也意味着,社会救助从“群众找政府”变为“政策主动发现群众”,那些隐秘角落中的沉默少数群体,有望对接到精准救助。
“社区救助顾问”是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组成专业团队,对社区内各项救助政策都极为熟悉,也能快速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社区救助顾问”的角色可不止于政策信息介绍,而是要完成一次次“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的救助帮扶。在物质救助之外,他们还要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项服务,最终实现“复合式救助”。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透露,其实居民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很便捷,只要符合条件一定应保尽保。但是享受救助的前提是申请,由于社会救助涉及项目部门较多,个别群众不清楚政策,也吃不准自己能申请哪些救助政策。而今后,家门口的救助顾问能帮助社区群众就近了解政策、获得资源,从而享受到救助政策。
从“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试点以来,长宁区新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高韵添最大的体会是“发现”。她告诉记者,以前是群众来窗口找我们咨询,现在是我们主动上门找群众。尤其是居民区的救助人员,经常能发现社区最新情况,一旦发现救助团队马上跟进。
22岁的珊珊(化名)成长于特殊家庭,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跟随无固定工作的父亲生活,一家人依赖低保为生。2018年珊珊的父亲因病去世让她变得更为自闭,出现了糖尿病、脑垂体瘤、肾功能减退、抑郁症等多重问题。不仅身体患有多种疾病,珊珊体重200多斤,还存在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
为了将无力自救的珊珊从困境中拉出来,2019年,社会救助顾问介入,为珊珊量身定做了陪伴式救助方案。一方面,顾问为珊珊联系心理工作室的咨询师,通过专业、持续的心理咨询,引导珊珊打开心结,重建信心。另一方面,根据珊珊的身体情况,链接了医疗救助,通过胃切除手术,帮助珊珊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同时,还通过链接社会帮扶力量为珊珊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如今,珊珊已找到了工作,摆脱了原来的 “恶性循环”。
据悉,长宁区已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不仅有线下站点顾问,还有线上智能顾问,对7000多名救助对象实施了精准评估,其中150多户家庭接受了重点救助帮扶。在社区救助顾问的主动介入下,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被识别出来,并享受到了相关救助政策,这客观上扩大了救助范围。
大数据助力精准救助
仅依靠人力走访排摸,仍可能存在遗漏的情况。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正在探索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对困难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徐汇区的“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就汇聚了民政、人社、残联、医保等14个条线,1600万条民生数据,为家庭和个人打上45类标签。根据标签数量,大数据平台将社区困难群体划分为红、黄、蓝三类标签,并对应不同的关注程度。
透过闪着蓝光的巨大显示屏,记者看到,徐汇区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一项或多项民生体征标签进行勾选,智能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并通过系统自动派单给社区工作者,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
据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张蓉介绍,今年疫情期间, 徐汇区就通过平台将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就业帮扶纳入至精准救助场景。通过低保数据库、公安人口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参数量的叠加,精准识别到了5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之后依托于社区就业援助体系,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从而阻断了这些低保家庭滑向更困难的处境。
“一网统管+精准救助”的工作模式,极大了提高了社会救助的服务能级。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表示,无论是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还是鼓励各区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社区中“沉默的极少数困难群众”,都是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努力,要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牢了,才能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