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境由心生的佛经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2020-10-13知识7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1.少欲无为,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23938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心若轻浮要安心向下,须知心净则国土静,息心就是息灾.2.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4.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5.佛者:“比丘杀人,何解?佛剑:“分说,不分说,不由分说!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6.心本不生 缘起而生 心本不死 缘灭而死7.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8.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9.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10.得失随缘,苦乐无我.1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1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13.佛法是教我们用入世的态度积极做事,用出世的心态淡定做人。并不是消极面对人生,而是从容面对得失.14.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15.玉女者,谓颜貌端正,色相具足,身则冬温夏凉,于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青莲华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食自消化,非。

境由心生的佛经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我一遇到点不顺心的事那怕别人无心伤我的一句话就不开心,我怎么能改善下这种性格,我不想这样,大哥大。

境由心生的佛经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心理与精神方面问题,求各位大神指点!!!!!!! 你的描述像双相情感障碍

境由心生的佛经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学佛网:如何在网络上跟佛教高僧大德探讨佛学?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切书本文字,语言讨论,都是知识,属于意识层面的,只有自己经历感悟的东西,才是智慧,我们在持诵经文时,始终保持清净无为的心态念经,不去思维分析,经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是出世间的智慧,无法用世俗的意识来理解它,所以我们诵经不能以主观意识,先入为主,那样就会依文解字,远离经文的真正意义,开经偈是怎么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去无来者,来无去者,不在外,不在内,非法非非法的当下一念清净,就是我们的“如来”,这个境界无法从五蕴六尘中获得,唯有在人生漫长的痛苦磨难中,逐渐看破放下,内心趋于平和安详,方能触及我们的“如来”,有道是;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EQ比较低怎么办? EQ低那就把情商提高一点,为人处事,说话幽默有风趣,就是说白了,能让别人主动跟你聊,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有意思,用情商来弥补智商的不足,我觉得除了谈论学习,所有的人情商都可以提高很多的,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求解答 马克思主义判定佛教为唯心主义,那么到底佛教是不是唯心主义呢?我们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与唯物的基本定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说佛教是唯心主义,佛在什么地方说过物质是意识产生的?佛从来也没有说过离开物质产生认识。佛反倒说认识有赖于根、境,佛经把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这六识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依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说佛教唯心无非是依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原意到底是什么意思,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由认识差别产生的,人在三界中生死循环是由于心的作用而造业,万法唯识是指之所以有万事万物的差别是由于意识的作用,并不是说万事万物是意识产生的,只有到了唯识宗才走到了极端发展成了“唯识无境”,也就是离开了认识并无实在的外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应怎样理解?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法中一个重要的教理。人有二颗心,一颗真心,一颗妄心,大都数人都用妄心在生活,因为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有二颗心,更难分清那一颗是真心,那一颗是妄。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哪里? “相由心生”意思是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对事物的理解、以及看到事物的感受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的。你的心会影响你的行为举止,形成习惯、性格和外貌;心不再为外界所纷扰,却因自己的本性而变得善、美好、乐观、积极即可转换你的环境,简单说你的认知变了,这个世界也不同了。这句话出自佛教,只有佛教才说【相】与【心】,但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历代法师禅师对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的一些总结与看法。有人说出自《无常经》,但《无常经》只有相由心生,并没有境随心转这四个字。有人说出自于《了凡四训》,其实了凡也是借用佛经及禅师的说法而已。综上所述“相由心生”出自《无常经》,“境随心转”是经中对相由心生解说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说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呢? 呵呵,这个问题有点难啊!说一说我的理解吧。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吾身只我这个人,小天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小天地。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何况每一个人呢?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即是内心世界。人的内心世界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喜有悲。总之心里装的什么,其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心里装着快乐,其生活就是快乐的。心里装着忧伤,其生活就充满抑郁。所谓境由心生。天地大父母。个人理解为天地为大,大于父母。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要尽天道,顺天意。天道就是自然,大自然的生物,大自然的气候,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等。这是自然法则,任谁也不可能更改。我们的父母对于子女而言,是天、是地。但父母也生活在天地之间,也吵出不了天地,也在天地自然法则之内。所以说天地大父母也。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与您分享。感谢关注创业工画师,更多问题一起交流

#唯心主义#三界#文化#读书#佛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