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2020-10-22新闻10

1

大多数人都有找工作的经历,有的人找一次就成功了,有的找了两次也成功了,有的找了三四次也没有成功。如果是你,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有的人可能会情绪特别低落,有的人可能会就此一蹶不振就此放弃,有的人会开始觉得是这个社会的原因,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再怎么找也找到工作了;

但也有一部分人会从自己身上开始找原因,他们会从修改自己的简历开始继续努力,开始关注社会的需求,并且持续不断的努力行动直到找到工作为止。

为什么对待同一件事情,大家的想法做法却如此不同呢?

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底层的心智模式不同,心智模式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引发我们的行为往积极还是消极方面发展。

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看待事物的想法。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一种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

就像我们看待一直找不到工作这件事情一样,防御型心智模式的人会止步不前、就此停止,不再继续努力,把原因归结为社会的因素,进而失去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失去成长的机会;而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则会推动我们不断继续向前,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开始努力,与社会发生有效互动,从而促进我们心智的自我进化。

拿破仑曾说:积极的心态来源于积极的思维,而积极的思维又是积极行动的结果。

我们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行动的结果,就离不开积极的成长型思维。

如何发展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呢?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型思维";第二种是以思考行动为主的"控制两分法";第三种是以当下为重点的"近的思维"。

2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方法:创造型思维。

如果你现在面临毕业,但是你希望自己可以继续读书深造,却迫无无奈没有钱,你会作何选择呢?

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学费都交不起还读什么书呢,就随便找个工作赚钱去了,把深造的事情放弃掉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以弥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方法呢?

这就是典型的需要我们运用创造型思维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继续读书深造;其次考虑现实是怎样的,现实是没有钱交不起学费;最后看看环境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有什么办法弥补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现在环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是赚钱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先赚钱,等赚到了学费再继续读书深造。

这样一来,当你在赚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赚钱,就会有赚钱的动力,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忘记自己的目标。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想学费也交不起,就不读书了,这样很容易就放弃掉自己的梦想。

创造型思维就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什么,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最后想办法来弥补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也就是通过以目标为导向找到持续行动的动力。

但是如果想要思维变成真正的行动力,光使用创造型思维获得动力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提到我们的第二种方法:控制两分法。

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估计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买了很多书,却从来不读;买了许多课,却从来不上;办了健身卡,却从来不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订了目标,做了计划之后,大脑由于分不清计划和行动,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就导致缺少持续行动的力量。而控制两分法,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把目标变成行动的方法。

有一位博士生,他需要发表一篇SCI的文章才能顺利毕业。于是他订了目标,并且做了很多行动计划,但是却迟迟没有开始行动。为什么呢?

他说:"就算我订了目标,做了计划。但是发表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准确,导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帮助我修改文章,编辑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态度。那我订了目标,做了计划又有什么用呢?"

他说的确实如此,这种不受控的感觉,会使我们越陷越深迟迟找不到行动力。

这就需要用到控制法两分法的第一个步骤: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控制不了的,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够控制的事情上。

就像这位博士生,他不能够控制的是实验数据的准确,导师的时间,编辑的态度;但他能够控制的是做实验的次数,自己催促老师的次数以及努力找到编辑青睐的文章风格。

当我们找到可以控制的部分之后,就要开始控制两分法的第二个步骤:把能够控制的部分做成计划,并且努力做好。

这位博士生,他可以做的是多做几次实验加大获得理想数据的可能性;他可以多催促几次导师,导师也许会更加快的给出反馈;他也可以多看看已经被编辑发表的文章,努力向这个方向看齐。当他把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做好计划,就不会陷入一种失控感中,自己也会一直处于有事做的状态。

在改变自我的路上,我们确定了目标,并且通过控制两分法开始了我们的行动。在行动的路上,我们依旧会对结果焦虑,如何帮助我们走出焦虑的情绪呢?下面就是我们提到的第三个方法:近的思维。

《局外人》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当下具体的东西才有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眼前的东西,当下的事情,而不该去忧虑以后还未发生的事情。

所谓近的思维也是一样的,强调我们要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只有当重心关注在当下,你才能不忧虑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如何掌握近的思维呢?有三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

第一条原则是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是不评价,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当我们看完一场电影,大家一起聊聊看过的感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哇,太好看了,太感人了。"

但如果你将主人公哭泣表情,她的服装造型,以及她说过的台词通过你的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时,会发现,你不刻意去评价事物而只是去看见的时候,反而看到的更多;

第二条原则是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有很多的人经常会说:"我很内向,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变得外向吗?"或者是:"我很紧张,有消除紧张的方法吗?"像这样抽象的问题,我们是很难找到答案的。

只有转变问问题的方式,才能发现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和可能走的出路。比如:"当和不认识的人呆一起时,我不太会说话,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快速的与陌生人建立连接吗?"或者是:"我一上公司演讲台就紧张,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紧张吗?"像这样具体的问题,反而会容易帮助到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条原则是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大多数人可能都为未来的事情焦虑过,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用。然而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结果,只有做过才知道。

如果我们总是先看见,才会相信的话,就会失去行动力和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当我们每次焦虑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当注意力关注在此时此刻时,我们才能有所行动。

近的思维可以使我们放眼当下,不忧惧未来。虽然失去了对一些事情的确定性,但我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可能性。

3

心智模式的不同类型会引发我们的行为往消极还是积极方面发展,想要发展积极的成长型思维需要我们具备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型思维、以思考行动为主的控制两分法和以当下为重点的近的思维。

让我们都努力发展积极的成长型思维,和社会发生有效互动,努力促进我们心智的自我进化。

#人生哲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