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做好10项检查远离并发症!

2020-12-14新闻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伴有多组织、多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所以要及时做好糖尿病相关检查,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到底该要做哪些检查,及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呢?

1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决定检查血糖的频率和时间。

2

尿常规

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明确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等情况。尿中微量白蛋白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每半年至少要有一次尿常规的检查。

3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约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目前已成为公认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检测方法,也被当作评价糖尿病人所采用的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血脂检查

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这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各种心血管疾病。血黏度增高的糖尿病人每天晚睡前最好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助于调血脂和预防血管栓塞。正常者每年检查一次,血脂紊乱者每三个月检查一次,早晨空腹抽血检测。

5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

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

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

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糖友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

C肽释放试验: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测定C-肽可以不受注射胰岛素与否的影响。所以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有助于鉴别糖尿病患者得的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6

肝肾功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肥胖、血脂紊乱、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故还应做肝功能和血脂化验。每半年检查一次,早晨空腹抽血检测。

7

眼底检查

视力、扩瞳查眼底,观察有无糖尿病眼底病变或进展情况,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8

心脏检查

标准12导联心电图、卧位和立位血压。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并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每3-6个月检查一次。

9

神经科检查

用10克单尼龙丝进行触觉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另外,做立、卧位血压测量,以判定有无“体位性低血压”;肌电图检查可了解有无身神经病变。

10

四肢多普勒血液图

查看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可以了解有无下肢动脉硬化或狭窄,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足。每6-12个月检查一次。

另外一些特殊检查,只针对小部分糖友

1、X光胸片检查:糖尿病人肺结核发病率比非糖尿病人高3~4倍,胸部X片可以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结核或肺部感染。

2、腹部B超检查:可了解糖尿病患者有无胆囊炎、胆结石、肾脏病变、胰腺钙化或结石等。

3、骨密度测定:有助于发现骨质疏松症。

4、CT检查:患者一旦出现手脚不灵便,意识改变,口角歪斜,喝水呛咳等,应做头颅CT检查,以便明确有无脑出血或脑梗死。

来源:好医讲糖

#糖尿病#内分泌疾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