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她用八年时间走遍贵州的山山水水,曾被嘲笑“脑袋进水”,如今带领整个村子脱贫致富

2020-07-24新闻4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有利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有利于让广大传承人通过市场销售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及时全面地了解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技艺,实现手艺价值,促进非遗传承。

一直以来,很多非遗传承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默默坚守着、努力着。

贵州,一个第一时间就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她地处云贵高原,自然风光绚丽多姿,

是诸多摄影师的打卡圣地,

也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贵州梯田风光

她是典型的多民族群居地区,

世居少数民族多达17个,

每5个贵州人中就有2个少数民族,

孕育出了悠久而丰富的多民族文化;

贵州各少数民族特色节庆

其中苗族,

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被称为苗族“文字”的苗绣,

不仅是苗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块瑰宝,

曾一度蒙尘,

甚至失去光芒。

众所周知,

贵州的险要地势塑造了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但也造成了贵州山区经济发展的困难。

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

由于经济上的难以发展,

越来越多贵州山村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苗绣技法一度将近失传!

这,急坏了当年的石丽平。

苗族刺绣

石丽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年度人物”,

同时,她也是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

她的家乡——

松桃苗族自治县也面临着严重的传承断代。

石丽平

眼睁睁看着珍贵的民族技艺即将因为无人传承而消亡,

石丽平说:

“我实在是坐不住了,

如果在我们这代失传,

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她考虑再三后放下手中如火如荼的矿石企业,

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全心全意传承苗绣。

石丽平和绣娘交流苗绣技艺

贵州素有

“一里不同俗,十里不同服”之说,

即使是相邻的村寨,

苗绣技法都可能截然不同。

而随着苗绣逐渐消失在现代社会,

那些独特的苗绣技艺往往只有传统苗族村寨的老人还保留着。

为了留下更多“濒危”的苗绣技艺,

石丽平花了八年时间,

拿出所有业余时间,

进苗寨、学技艺、整理资料……

用双脚几乎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石丽平在前往苗寨的路上记录下家乡美景

然而,

多年的努力让石丽平愈发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渺小,

她深知只有发动姐妹们,

才能真正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要带动姐妹们,

“得先提供生计”。

于是,在2008年,

石丽平成立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从那时起,

她就暗自定下目标:用生产反哺传承!

石丽平的公司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万事开头难,

而来自周围人的质疑则让这个开头变得更难了。

石丽平到村子里招绣娘,

所有人都说,

“这个人的脑袋进水,

难道刺绣绣花能挣钱?”

纷纷嘲笑她好好的生意不做,

却跑来做“无用功”。

在那时的村人眼里,

靠苗绣挣钱就是“痴人说梦”。

日常苗绣服饰

石丽平给村里人讲道理、许承诺,

终于有人应聘,

她精心培训了三个月,

但由于对刺绣品质的严格要求绣娘最后只留下了三位。

石丽平和绣娘交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石丽平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退,

反而斗志昂扬决心做出一番成绩,

让大家认识到松桃苗绣真正的价值。

“用起来,我们的非遗一定要用起来!”

在石丽平看来,

苗绣不能只“放在箱子里”,

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而要想用起来,

创新是关键。

十多年来,

这个坚定的理念就像路标一样指引着石丽平。

石丽平在展示场传授苗绣技艺

为此,

她进行传承制度创新,

制定“传帮带”的传承模式,

年长绣娘带年轻绣娘,

大力培育“新鲜血液”;

石丽平陪同参加比赛

她进行产品创新,

运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融入现代设计,

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让传统更具时尚;

石丽平公司创新苗绣产品——香囊

她进行生产模式创新,

以苗绣为核心,

发展“绣染织一体”的整体生产流程,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让产业链得以拓展延伸;

石丽平指导扎染技艺

她进行销售模式创新,

以“服务绣娘”为原则,

打造销售平台,

打通“最后一公里销售闭环”,

让绣娘能更加专注产品;

石丽平向客户介绍苗绣产品

与此同时,

石丽平鼓励绣娘们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

做自己的快手、抖音,

将活力引入非遗的传播中……

年轻绣娘制作的抖音片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就这样,

石丽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

带着松桃苗绣从“失传”走向了“盛传”。

2014年,

石丽平的公司被确定为首批 “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就业创业示范基地”;

2015年,

松桃苗绣成为贵州省非遗项目中

首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项目……

石丽平的鸽子花苗绣产品

但一路走来,也并非一片坦途。

2015年,

松桃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

石丽平的办公室和整个展厅都被淹没,

损失高达1400多万。

石丽平在介绍苗绣产品

与此同时,

石丽平多年费尽心思收集记录的苗绣资料,

——整整八个硬盘,

包括所有备份的电脑,

都在那场洪水中付之东流。

“我最痛的,

就是记录的那些八、九十岁老人的口述,

都失传掉了……”

那个时候,很多资料里的老人已经逝世了。

这样的难以弥补的“困难” 给了石丽平沉重的一击,

但却不曾打垮她。

石丽平并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很快又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正是这样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

在石丽平带领下,

松桃苗绣逐渐“风生水起”。

越来越多的苗族姐妹再也不认为做苗绣是“无用功”,

反而主动参与进来。

石丽平讲解技法要点

时至今日,

石丽平已经拥有了260人的精英队伍,

带动了4000多的姐妹们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公司累计培训了10000余名苗绣手工从业者,

实现了13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石丽平举办培训课程

面向未来,

石丽平说她接下来的计划是,

持续完善她的平台作用,

为绣娘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布局国际,

通过“一带一路” 让非遗走出国门,

影响世界!

石丽平为绣娘做培训

她说,

“我们是非遗人,

非遗当自强。

要发现自己的内心动力,

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让大家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当中来。”

石丽平

作者:冯浩、靳铃涵

#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洪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